亚伯拉罕:我不相信什么医生证明
可是,我们仔细想一想,学术和学者的影响力总要关联于一定的领域,不能泛泛地谈。
如果说以上所述是创生在主观上表现的美德,那么以下所述便是创生在客观上展示的美德。《诗经》曰: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。
所谓天地感天地合,天地即阴阳二气,而阴阳二气乃为生命所本有,所以,天地感天地合并非说天地生万物,而是指物自生。创生者自生,从而生出多姿多彩的宇宙、生意盎然的万类、灵性散发的人文,以满足生命物的欲求,因而客观上也是美德。《易传》曰:天地絪缊,万物化醇。因此,对所有生命物而言,创生是一种神圣责任,不应以任何理由推卸。《诗经》曰:天生烝民,有物有则。
而生命性的展开决定于生命内部的基本矛盾,正是这种基本矛盾的交合互动,逐渐形成生命天只是以生为道,继此生理者,即是善也。按照孙奭疏文的记载,当时有九种注解,十一篇文本。
道家思想蔚为时尚、风靡一时,冲击挑战儒家思想。当时思想界具有较大影响的宋初三先生中,孙复和石介更是极力推崇孟子。受到大环境的影响,孟子的历史地位并没有很大起色,但存有一些孔孟并称的记录。汉代以前,提倡的是周孔之道或者孔颜之道,孔孟之道的说法是宋以后的事情。
魏晋时期,社会动荡、民生凋敝,承续汉朝经学的士族后裔,醉心玄学。到了秦朝,秦始皇焚书坑儒,残害儒生,毁灭诸子典籍,孟子的徒弟和拥护者几乎没有了,《孟子》因为篇籍属于诸子才得以留存。
通过这些故事,不难发现家庭教化、熏陶对孟子的影响。此时学术思潮,以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为主,而二者也都非常认可推崇孟子。孟子亚圣地位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。通过买肉实言,不自欺欺人、不欺骗他人,孟母为孟子树立了诚信的榜样。
但孟子以他的实际行动,游说诸侯、宣传儒道、辩论诸家,提升扩大儒学影响,让儒学再次迸发活力。天下之言,不归杨则归墨,学习儒学的人越来越少,而且当时诸侯面对战乱纷争的形势,也不愿意接受儒家的王道、仁政思想,而是醉心于战乱征伐。(一)孟子思想蛰伏期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,是孟子思想的蛰伏期,其思想地位基本没有太大变化,基本处于不著不察的地位。儒、墨是早期思想史上的显学。
(二)《孟子》思想内涵对其历史地位的影响 唐宋之际,孟子历史地位的提升与儒学的自我完善有着必然的联系。孟子的雄辩滔滔让儒家思想在诸子百家中得以凸显。
文帝时作《王制》亦采《孟子》为说(章太炎:《国学演讲录·经学略说》),亦即把《孟子》作为汉代礼治的参考。孔子死后,儒家一分为八。
隋唐之际,佛、道思想的兴盛就是通过心、性等方面的立论,系统地诠释人的超越性以及其与当下现实的联系,从而获得世人的支持与认可。……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(赵岐:《孟子题辞》),认为孟子是亚圣的大才,这也是孟子首次被称为亚圣。《孟子》由子入经以及孟子配享孔庙,也是宋朝的事情。荀子的文章中也有关于孟子恶败而出妻的记载。孟子对义的描述,传递出一种积极有为、积极承担的价值取向,成为唐宋之际提振社会风气,唤醒士族阶层勇担道义的重要依托。韩愈认为孟子有两个功劳:一是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,二是有卫道之功,辟杨、墨之说,让儒家的仁义、贵王贱霸思想,弘扬、普及开来。
适梁,梁惠王不果所言,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。孟子曾游历齐、宋、薛、邹、鲁、滕、梁等国家,其见梁惠王时阐发的义利之辨、仁者无敌、仁政于民的思想肯定触动了梁惠王的心扉,才能够让他应答寡人愿安承教。
按照赵岐的记载,西汉孝文帝时,是设置过《孟子》传记博士的,只是后来又取消了。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,犹水之就下也。
孟子死后,儒家大道不显。(《徂徕集》卷一四《与士建中秀才书》) 孙、石二人从学术思想上进一步肯定了孟子的地位和作用,开启了当时尊孟的学术思潮。
此时,开始出现较多注解《孟子》的书籍,有程曾、郑玄、高诱、刘熙、赵岐五家《孟子》注。所以孟子在游历的过程中阐发宣传了自己的思想,进一步将儒家思想传播开来,提升了儒家思想的政治感召力和认同感。心、性问题的讨论,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,是既抽象又现实的问题。孟子认为,理解《诗》不能脱离语境、断章取义,而要顾及作者对诗的心志,去理解作者表达的含义,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,不以辞害志。
自此,孟子得到了学术上和政治上的高度认可、推崇。即便受外部环境影响,孟子也曾暗淡消沉、折戟沉沙、抑郁不得志,但沧海横流,时光终不能掩盖孟子历久弥新的精神文化价值。
整体来看,孟子之所以被尊为亚圣,与他承续儒脉,倾尽毕生精力弘扬、宣传儒学,是分不开的。庆历新政以后,理学兴起,其中张载的关学、二程的洛学、王安石的新学都具有很大影响力,而且都从学术思想上肯定、尊崇孟子。
西汉设置《孟子》传记博士。如其道,则舜受尧之天下,不以为泰的坚守、执着,有集义而生的浩然之气,有大丈夫人格下的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善天下。
(《孟子·告子上》) 四端之心是每个人都有的,需要每个人通过求放心来涵养德性,从而铸就大丈夫的伟岸人格,滋养浩然之气。孟子与农家陈相辩论君臣并耕,彰显劳心劳力的治国经略。一、早年母教助力成长成才 孟子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孟母的谆谆教诲、循循善诱。宋代孙奭在给赵岐的《孟子注》作疏时指出: 汉兴,高皇未遑庠序之事,孝惠虽除挟书之律,然而公卿皆武力功臣,亦莫以为意。
与博学多才、滑稽多论的稷下先生淳于髡辩论嫂嫂溺水,彰显了通权达变的灵活处事态度。宣和年间,《孟子》首次被刻石,成为实际的十三经之一。
元丰七年(1084),孟子开始配享孔庙。儒家的仁义道德需要更有力度的宣传和弘扬。
孟子以性善为根基立论,建构出尽心、知性、知天存心、养性、事天的心性修养工夫,既为士人找到了内心向上、向善的依托,植入了向上、向善的力量,同时也描绘了个体主体性超越的一面——通过个人心性修养,就能知天、事天。当时《孟子》与《老》《庄》并列,未列入科举的明经范畴。